廣東鐵塔三年運營成果首次揭秘 十條重要信息引發關注
運營商世界網 羅帆/文
消息人士透露,歷經三年高速發展,廣東鐵塔首次揭秘收入規模與資產規模。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廣東省已經實現了鐵塔數量12.6萬座。更為直觀的是,年收入規模已經超過52億元,資產規模已經達到200億元,三項指標均達到全國首位。
詳細闡述,其發展運營可以說是取得了“十大成果”:
一是基站建設創造月均新增5000個基站項目的速度,三年來已經完成新建和改造鐵塔類項目10萬個,建設總量竟然是以往行業歷史20年來總和。很顯然,此等戰績確保廣東無線網絡覆蓋水平始終位于全國前列,廣東全省良好信號就可以映射廣東基站建設成果。
二是共享競合“鐵塔模式”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廣東省基站整體共享率提升了21.3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新建鐵塔2.76萬座,節約投資60億元,節約土地83萬平方米,節約用電量7.34億度/年。廣東鐵塔頗有包容性的“竟合”心態為行業形成更多價值,發展更為顯著。
三是圍繞站址經營打造環境營造“十項重點工程”,與廣州、深圳、清遠、惠州、汕頭、潮州等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面獲取各級政府部門政策支持約300項,構建了“成績共享 責任共擔”的基站建設政企聯合模式,其中湛江模式、汕頭模式得到省經信委等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此等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體現了央企省分公司的社會責任,其中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成為鐵塔公司高效發展的重要助力。
四是推動全省21個地市將通信基礎設施規劃納入城鄉規劃,讓每個基站獲得“準生證”和“身份證”,促進全省通信設施合理布局。值得借鑒的是,“因地制宜”的策略迎來行業內外共同鼎力支持。
五是全面推動全省17個地市開放各類公共資源建設基站,解決多年未攻克歷史難點黑點站址超過3000多個,如在汕頭“失聯鎮”金浦鎮建設了22個基站。信息創造美好生活,這不僅為曾經的失聯鎮搭建了通往外界的橋梁,也成為通信行業重點填補信號盲區的代表案例。
六是全面推動通信基礎設施與新建高速公路、高鐵、地鐵交通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在三年滾動規劃中共涉及10個高鐵地鐵室分項目,53個高速公路項目,新建約800個站址,如港珠澳大橋、深茂高鐵、珠三角城際軌道、廣州地鐵九號線一期等。
七是全面完成臺風等應急通信保障和重大活動保障各項任務,開創了全國鐵塔第一次跨省、跨海大規模調動油機應急保障的記錄,多次獲得各級政府以及運營商感謝信。在災害面前,鐵塔人選擇了奔赴一線,全力抗災。
八是協助省通管局制定《廣東省通信建設和保護規定》,推動通信立法。
九是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交通、房地產、林業、電力等領域的跨行業合作,目前已與省交通廳、省軍民融合中心、保利地產、廣州供電局等單位簽署戰略協議,共享、共建、共維基礎設施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不僅是通信行業高速發展,更通過以鐵塔為平臺實現跨界整合。
十是倡導“一桿多用”,整合路燈桿、監控桿資源超萬個,最快、最好、最省、最美地滿足通信網絡覆蓋需求。目前,“一桿多用”已取得顯著成效,廣東“社會共享塔”已達5000座。
很顯然,對于上述十大成果,數據和案例就是最好的證明。廣東鐵塔借勢龐大基站建設總數,擁有共享竟合企業格局,打造多省重點工程,將鐵塔融入城鄉規劃,幫助“失聯鎮”與外界深情對話,在53個高速公路打造800個站址,積極應對臺風等應急通信保障,協助通信管局推動通信立法,“一桿多用”讓“將通信塔變為社會塔,社會塔變通信塔”成為現實。
在“三周年”之際獲得“十大成果”,廣東鐵塔不僅展示自身為全面開放共享鑄造實力,更是對通信行業的高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詮釋了通信基礎設施“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的支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