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資訊可登錄運營商世界網(telworld.com.cn),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tel_world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隨大橋一起暢通的,還有4G網絡。世紀工程的完美建成,少不了穩定可靠的通信保證。據現場實測,由中國鐵塔牽頭承建的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工程已全部完工,大橋、海底隧道、東西人工島全程實現了4G信號覆蓋,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的4G網絡測試結果均是全優。
(中國鐵塔技術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龍門架上檢測維護基站通信設備)
世紀工程見證共享成效
“通信項目已通過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的網絡驗收測試。”中國鐵塔珠海市分公司總經理馮程說,信息“大橋”與港珠澳大橋實現了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
經測試,在港珠澳大橋深達40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內,手機上的4G網絡信號依然滿格。中國內地三大運營商在該橋實現覆蓋,持有香港及澳門電話卡的港澳居民,在開通內地營運商的漫游服務后,即可在橋上使用。
但是,在港珠澳大橋上,我們沒有看到以往高大粗的通信塔,那是因為所有的通信設備都“隱藏”在大橋的流暢和壯美之中。據中國鐵塔珠海市分公司項目經理楊凱介紹,此次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工程創新采用了綜合解決方案,“共建共享成效優”是其最大的亮點。主要在于鐵塔公司提前介入了大橋設計方案,在公網通信建設上全部利用橋體龍門架、機房、管道、電力等大橋自有資源,保持了大橋本身設施資源的完整和優美。比如,在橋梁主體中,采用共享大橋門架資源方案,共利用25個龍門架安裝了高增益天線。
共享的效益還體現在“一家建設多家使用”方面。鐵塔公司在大橋上建設的公網通信設施已供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100%使用,并實現機房共享率為100%,桿塔共享率為100%,傳輸及電力配套共享率為100%。同時,共享后的投資比不共享各自建所需總投資節省約60%,建設周期縮短了65天,降低了建設成本,節約了社會資源,形成了良好的行業及社會效益。
伴隨“超級工程”而來的是“超級難度”
要將基站設施完美融入大橋,在大橋之上再搭建一座信息“天橋”,這并非易事。從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工程從需求承接到工程完結共歷時三年零兩個月,設計難度和建設復雜程度在整個行業都從未遇到過。
(公網通信基站天線被安裝到港珠澳大橋龍門架上)
據楊凱介紹,港珠澳大橋工程包含橋梁主體、隧道、人工島三種覆蓋場景,每種場景的交付歷程都極為艱難。
“橋梁覆蓋項目建設對安全要求特別嚴格,并且海上作業和陸地作業完全不同,臺風、水面反光造成暈眩,這些情況都要考慮到。相比之下,日曬、雨淋這些都是小兒科。”在長達22.9公里的橋梁主體工程中,通信建設的“攔路虎”是高溫和大風。港珠澳大橋連接兩岸三地,海平面信號不易控制,漫反射嚴重,干擾強烈,且海上天氣陰晴不定、風云變幻,這對長期陸地作業的通信施工人員來說挑戰極大。
(中國鐵塔技術人員在檢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內的通信設施)
而6.7公里長、40米深的海底隧道如神龍入海,橋體箱梁內部空間與外部隔絕,高溫缺氧,且對裝飾物成品保護要求非常高,施工難度非常大。鐵塔公司采用泄漏電纜+對數周期天線的覆蓋方案,覆蓋了上、下行車道共計13.4千米。
東西人工島的島嶼面積,均為9.8萬平方米,每個島嶼采用2個室外宏站和室內分布進行覆蓋。難點在于島上對建筑物的外觀要求極為嚴格,不允許在主體建筑上有突兀的附加物,且全島為混凝土建構,不能在地上重新做桿體。經過各方充分討論,利用了島上邊緣的泵站進行基站架設,結合室分覆蓋,實現了全島無死角的全覆蓋,同時通過室外基站,對周邊海域進行了海上覆蓋。
(中國鐵塔施工人員在港珠澳大橋安裝公網通信基站)
同時,港珠澳大橋屹立于海面,所有外露設備均需抗17級大風(臺風天鴿為15級),所有金屬物品除了鍍鋅處理外,還需要刷艦船漆,防止鹽霧的長期腐蝕。繼去年“天鴿之后”,在剛剛過去的今年最大臺風“山竹”吹襲下,港珠澳大橋通信設施完備無損,其設計方案、建設質量再一次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對于通信建設者而言,港珠澳大橋公網通信工程就好比是身與心的一次歷練,中國鐵塔珠海市分公司參建者沈蕾說,“回首那段時間流下的汗水,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真的是心懷感激,很珍惜這樣的經歷,大家齊心協力做好這件事,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成長,也向國際上證明了我們大國的實力”。
(人工島通信工程完工后 中國鐵塔技術人員舉起黨旗)
沉管成隧,跨海架梁,全線貫通的港珠澳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歷經艱辛終成功,壯美工程的背后,也離不開通信網絡的支撐,各方各業的奉獻!自豪通信人,壯美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