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面臨“被妖魔化”危機:都是微傳銷惹的禍
運營商世界網 賓文娟/文
“微商”這個詞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也經常能看到微商的身影。微商的種類繁多,刷爆朋友圈的廣告也讓人不堪其擾。后來,我們甚至會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文字:“兩個月買寶馬、半年買套房”、“在家刷刷手機,月入輕松上萬”……種種極具誘惑力和煽動性的言論吸引了很多憧憬著“一夜暴富”的人加入“微商”的行列中,最終卻悲劇地發現自己進入了傳銷組織,損失慘重。于是,“微傳銷”這個詞出現了,甚至很多人形成了“微商就是搞傳銷”的印象,微商漸漸“被妖魔化”。
微傳銷難以監管,是“灰色地帶”
限制人身自由、以上課的方式“洗腦”控制成員、以昂貴的產品為媒介,這是傳統的線下傳銷方式,而今已非主流。當傳銷“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變得更具隱蔽性、虛擬性和欺騙性,監管人員就更拿它沒辦法了。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發布了一份題為《新型網絡網絡傳銷——微傳銷在我國的發展、危害和防治研究》的報告。該報告稱,保守估計,參與微傳銷的人員千萬人以上,參與金額達數千億元,無論人數和金額都遠遠超出傳統傳銷。
該報告是由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長海帶領的研究團隊,走訪調研河北、廣東等多省,以及受害當事人、監管部門和多個企業最終形成的。
武長海告訴記者:“對微傳銷的監管責任劃分不明確,立法的不足或不完備又影響了有關部門的執法依據?!?/span>
微傳銷往往涉案復雜,監管責任劃分不明確、監管部門對微傳銷認識不足,導致目前監管呈現空白的現狀。武長海分析,目前我國傳統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落后,難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對于“金融互助”等微傳銷平臺發生的案件涉案人、地點和案件的本身屬性等綜合因素,難以確定監管者和監管責任。
據了解,由于微傳銷實施洗腦、繳入門費等的關鍵“場所”,是在QQ群或微信群的虛擬空間內。傳銷群中的數十、數百人基本上沒有互加好友,群內“人名”均是可以更改的昵稱或不辯真假的名字。傳銷受害者最終會發現,自己一朝被踢出群,就再也無法找到組織者的信息,這為工商、公安查處微傳銷帶來極大難度。
金融領域微傳銷尤其泛濫,受害者損失大
武長海團隊在調研中發現,涉及金融的傳銷尤為泛濫?!敖鹑诨ブ笔絺麂N自2015年起就成為了微傳銷的主流。
金融互助平臺宣稱“慈善互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模式,打款為“提供幫助”,回款為“獲取幫助”;號稱“每日利息1%甚至更多”“不跑路不崩盤”“0泡沫”……
武長海介紹,大部分微傳銷平臺和公司未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不具備合法資質,系非法機構;其推廣網站未經核準備案或由境外直接接入,且網址更換頻繁,風險巨大。例如,今年4月28日在寧波開盤的WPP國際慈善互助項目(以下簡稱WPP項目),在34天后就崩盤。其網站關閉,相關組織、領導者卷錢跑路。據不完全統計,WPP項目所牽連的受害人遍及全國各地、總數達到上千人,涉案金額已超過1500多萬元。
今年1月,央行、銀監會、工信部、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多次通報,針對“金融互助”投資模式發布風險預警,稱其運作規模有非法集資、傳銷特征,提醒投資者警惕其風險。
微信支付實名制未實行,成微傳銷溫床
日前,微信支付被人以“有洗錢風險”為由舉報。據有關人士介紹,微信支付目前有三大漏洞:未執行限額規定、未落實實名認證、未按照相關交易驗證要素。這與此前央行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相違背,也悄然為微傳銷的傳播提供了一張溫床。
目前央行正在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核實,騰訊方面也對外界表示充分尊重并執行央行相關法規,將積極配合監管,推動實名認證。